变害为利: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免费阅读(变害为利: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全本资源) 无广告

发布时间:2024-03-03 编辑:小编

蓄洪区都修筑有堤防,把蓄洪区和淮河分开。檬洼和城西湖蓄洪区还兴建了进洪闸和泄洪闸。城东湖和瓦埠湖的进洪和泄洪用同一个闸控制。遇到大水年份,这些湖洼在统一安排下,按照人们的意志,通过水闸的控制,有计划地进洪、蓄洪和泄洪,直接削减干流洪峰。

在设计条件下控制正阳关水位不超过26�5米,或者下泄洪峰流量不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,使淮北大堤能够安全度汛。瓦埠湖蓄洪区本身内水较大,在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时启用。

城西湖蓄洪区1952年建成,蓄洪量最大,是确保淮北大堤防洪安全的一张“王牌”。城东湖蓄洪区蓄洪量159亿立方米,位于淮河、

颖河、滦河汇流点正阳关附近,对控制正阳关水位的作用比较显著,建成后有4年运用蓄洪。瓦埠湖蓄洪区本身集水面积大,内水位高,1954年曾漫堤进洪。

为了控制淮河正阳关的流量,超过河道安全泄量后向城西湖蓄洪分洪,淮河中游于1951年建成润河集分水闸工程,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河道枢纽控制工程,由拦河闸、进湖闸、固定河槽、拦河坝和船闸等组成。从1951年3月开工,到同年8月竣工,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。

这项工程的建设,曾得到全国的支援,既是一万多名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的血汗和智慧的产物,又是全国人民支援的结果。但因经验不足,防洪设计标准过低,未考虑综合利用,枢纽布置不够妥当,消能设施存在问题,1954年大水时进洪闸下游护坦与闸门油路系统被损坏,未能发挥分洪蓄洪作用。1958年修建临淮岗水库时拆除了涧河集分水闸工程。

1971年润河集上游4�8公里处另修建了王截流城西湖进洪闸,设计进洪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,每孔孔径10米,共36孔。

为了增大淮河的排洪能力,安徽省从50年代初,在沿淮先后开辟了18处行洪区,承担淮河干流泄洪流量的20%至40%。

两次加高加厚淮北大堤

1950年冬至1951年春,安徽省按照1950年洪水标准对淮北大堤复堤。这是第一次工程。

淮北大堤是淮河中游的主要防洪屏障。它是以颖上县饶台孜至江苏省泅洪县的下草湾的淮干左堤为主于,连接涡东、涡西堤圈组成的淮北大堤堤圈,总长648�79公里。

淮河平槽泄量小,洪水来量大,必须筑堤防洪。沿淮河的淮北大堤连接颖河、西淝河和涡河的圈堤以及淮南、蚌埠市圈堤,保护着600多万人口、1081万亩耕地和淮南煤电能源基地,以及津浦、阜淮铁路等交通的安全,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大局,被确定为淮河确保堤。

这次对淮北大堤的加高加厚,在正阳关和蚌埠两地设计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分别为6500和7500立方米每秒,以及24�40和20�60米。堤防标准低,堤顶宽6米,超高1米,和一般堤防一起总长712公里,共完成筑堤上方2108万立方米。

后续精彩内容,点击下方关注我们,回复书名即可阅读!
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资讯> 变害为利: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免费阅读(变害为利: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全本资源) 无广告
返回顶部